|
1988年11月27日下午,重庆市某大学办公室,刚下课的李老师回到办公桌前,发现有一封来自成都的信件。这是一封密密麻麻长达8页的信,最后的落款是:您的学生,阿齐。
“从那一刻,我知道,今生今世,就是他了。”李老师说话言语精炼,铿锵有力,虽已年近花甲,但素雅着装中仍可见时髦之处。他说,他是个很注重细节的人,“喜欢在细节上能打动我、吸引我的人和事。而阿齐,就是这样的人。”
那封20年前的情书,将两颗纯真的心紧紧地系在了一起。
20年前的一封信,换来一生共度
上个世纪80年代的校园,青涩而疯狂。在同学眼中有点特别的阿齐,不喜欢将衬衣束在西裤中,一头帅气的长发飘在脑后。
“那个重庆来的老师,太有魅力了,你应该去听听他的课……”1988年3月,正在成都某知名大学读大三的阿齐,第一次听到了李老师的名字。
第二天,阿齐早早地来到中文系教室。阿齐说,那时的他,只是出于对知识的渴望,但没想到,却收获了一生的幸福。当同样不将衬衫束在西裤中的李老师夹着书走进教室时,阿齐突然有一种被幸福击中的感觉。听着李老师激情澎湃的畅谈着“自我理想放飞”和“精神解放”时,阿齐血脉喷张,满目泪水。“现在的人,很少有因为见到一个爱慕者,而激动的流泪;也很少有因为欣赏一个人的才华,而用尽一生去追随了”,阿齐说。
李老师当时是重庆某大学中文系的优秀讲师,受组织器重被派到成都交流半年。期间,要在阿齐所在的学校讲课2个月。此后,只要有李老师的课,阿齐就会翘掉自己的专业课,早早地偷跑到中文系的教室,占好第一排的座位。而当李老师到其他学校讲课时,他也会神奇般地出现在那里。其实,阿齐第二次去,李老师就已经注意到这个气质不凡、颇有个性的少年了,“只是在其它学校也能看到他,还是觉得有些惊讶。”
但是,半年里,他们没有讲一句话。是李老师回到重庆后收到的那封信,将他们的心,连在了一起。如今,他们还保存着这封已经发黄的信件。
“我来自农村普通家庭,但我觉得自己的未来会不一样,会有发展……我是学工科的,但我很仰慕先生的学问,希望能和先生保持联系。希望先生不要见怪……”,李老师戴着老花镜,从头到尾将信认真地读了一边,嘴角微微上扬。
后来,他们将这封信的落款日期——1988年11月27日,定为他们的“结合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