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南 中国的NGO摇篮
中国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祝光耀上周在记者会上回答提问时,肯定环境NGO(非政府组织)对推动政府解决问题有独到的作用,并表示政府需要通过立法以保护NGO的权益,帮助NGO成长。
这番表态,是在经过前一阶段的阴霾后中国NGO的地位与合法性再次明朗化。
据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NGO人士向本报透露,中央对NGO的态度,从观望、防范、怀疑,到现在的积极合作,期间是经过了一段深入调查。
他说:“中央终于认识到NGO不妨碍和谐社会,而是建立和谐社会的一股积极力量。”
而说到中国NGO最活跃的地区,云南肯定名列前茅,甚至有人称它为:中国的NGO摇篮。
有关云南NGO的数量,目前并无权威的统计数字。但据云南环保界人士估算,云南地区的注册NGO总数超过100家。其中一些是政府部门或官方学术机构的下属单位,也有纯民间的草根组织。
云南NGO不仅多,影响力也大。过去几年里,中国境内NGO能对政府决策产生影响的地方,一是北京,二就是云南。
2004年NGO对云南怒江和金沙江虎跳峡电站的质疑,使一座两库十三级的大水库建设工程紧急搁置,与此同时中央政府决定对重大水坝开始进行社会影响评估,这些都被认为是草根NGO的阶段性胜利,中国NGO发展的里程碑。
在5月底、本月初,本报亲自到了云南,试图探访NGO如何在复杂多元的环境中,发挥社会纽带的作用,以及云南NGO活跃的原因。
多元,所以有空间。据了解,NGO在云南之所以活跃,与当地民族、文化、地域、生态、物种的多样性密切相关。
云南共有26个民族,民族数量居中国各省之冠,总数占了中国官方统计的民族总数将近一半。由于许多少数民族仍保留传统的生活方式和习惯,云南地区的语言和文化的多样性,牢牢吸引了研究者的目光。
其次,云南地域与物种的多样性,在国内也堪称一绝。云南省内南部属于亚热带气候,北部属于温带气候;有海拔5500米的玉龙雪山,又有怒江、澜沧江等流域地区,复杂的地域形成缤纷的生态环境。
“山高皇帝远”
这里又是金三角毒品进入中国的主要通道和集散地。去年,云南西部边陲与缅甸一衣带水的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被媒体揭发为毒品与爱之病的重灾区。在云南与缅甸、寮国、越南接壤的4061公里的边界线两侧,跨国儿童拐卖、野生动物走私活动频繁。
事实上,犯罪活动猖獗的背后,往往有贫穷与落后的因素作祟。过去十多年来,经济与旅游业的发展,在解决部分问题的同时,又添上新问题。商业与旅游改变自然生态,生态转变影响少数民族生计,继而造成农民失业、流浪儿童、犯罪等等问题。环境与社会问题的多样性,使任何一种一刀切的政策难以发挥作用,为NGO的工作创造广阔空间。
当然,云南“山高皇帝远”的政治地理位置,不论在实际上或在心理上都给国内外的NGO的工作与生活,造就了相对宽松的外部条件。
从某种意义上说,观察NGO在中国的发展,重点不在于观察其公益作用,而是观察中国基层自治与公民社会的进展。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虽然走出了计划经济的体制,但在政治与社会生活的领域里,执政党与政府仍然包揽了绝大部分决策。这时候,NGO的作用正是发展政府、市场、公民社会这三“足”中的第三“足”。
也因为如此,NGO与政府的关系往往变得极重要而敏感。尤其在环保的议题上,环境NGO维护社区生态和在地住民利益时,难免与地方政府与利益集团发生冲突,同时又面对来自中央政府的压力。
云南一些资深NGO人士向本报透露,去年下半年,北京政府曾下令国内的NGO重新注册,并对各NGO进行检查,一些NGO团体最终被取消了注册资格。中央政府顾虑的是:源于西方的组织形势,是否可能发展为在中国挑起“颜色革命”的力量,威胁执政党的统治?这层原委在国内NGO界内广为人知。
今年以来,中央对NGO的管理出现了明显改变。据云南省大众流域管理研究及推广中心的负责人于晓刚博士告诉本报,近期“大众流域”的上级主管单位对他们的管理较过去主动,要求汇报的次数更多。
但他说:“我们欢迎这样的互动,让他们多了解我们的想法。”
国际NGO:
我们只是客人
云南具有影响力的NGO组织有云南省生物多样性和传统知识研究会(CBIK)、“大众流域”、NGO发展交流网等。经过数年的发展,NGO的工作呈现相当专业的面貌。在扶贫、环保、文化保护等方面,形成一套与社区住民/少数民族互动协商的基本机制。
此外,国际大型NGO与慈善机构如世界宣名会、乐施会、福特基金、救助儿童会等也在云南做了大量工作。
和国内NGO相比,国际NGO虽有资源上的优势,但他们的活动空间与自由度其实不如本土同行。
1983年即进入中国,目前在贵州和云南等地设有驻点的世界少数民族语言研究院(SIL)奉行的是正谨言慎行的原则。该学院(云南省)副主任苏汉基(Chris Stokland)受访时说:“我们是客人,这必须是我们工作的基本观念。”
他表示,国际NGO因触发中国条例或禁忌而被取消居住资格的个案,并非不曾发生。记者发现,国际NGO更倾向“低头工作”,对接受媒体采访的积极程度,也不及草根NGO。
据观察,国际NGO的工作更多集中在扶贫、救济、卫生宣传等公益性较强的领域。而在环保这类涉及重大公共政策的工作领域里活跃的多为中国本土NGO,尤其是势单力薄的小型草根NGO。
说文解字
什么是NGO?
NGO是中国向西方学来的概念,意即“non-governmental organisation”。在西方过去30年历史发现,民间组织是弱势个体和强大政府之间的纽带。研究NGO的学者相信,现代社会应该“三足鼎立”——政府、市场、公民社会。他们认为,NGO活动的真正意义是缓和政府与平民的矛盾,增强政府的治理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