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学生的性观念、性心理、性行为虽然趋于开放化,可是对于性知识的缺乏甚至曲解令人担忧。在一项对性传播疾病相关知识的调查中,50%的学生表示“有所了解”,23%的学生表示“不了解”;另外有相当一部分的受访大学生认为,“偶然的性行为不会导致怀孕、安全套仅仅是用于避孕”。这表明大学生对于性认识相对不足,也缺乏一定的预防能力,此类现状着实堪忧。
另一方面,从社会外部而言,多数高校预防艾滋病教育工作不到位,甚至避“性”不谈,导致青少年对性“一知半解”。
一项高校性知识调查数据显示,超过六成的大学生没有上过性安全教育方面的课程,近半受访大学生性知识靠网络启蒙;另外,九成高校未开设相关课程,国内也缺乏统一的学习教材。
调查发现,高校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以男男同性性传播为主,感染率已达81.6%,形势非常严峻。而中国的学校教育本身就存在着性教育的不足,对于同性恋及同性性行为相关知识更是避讳,再加上学生自我保护意识不强,增加了同性性传播感染艾滋病的可能性。
个人、家庭、高校三方联动预防艾滋
对于青年学生群体而言,提升自身性知识了解水平、增强自我保护与预防能力迫在眉睫。通过对性知识和防艾知识的主动获取与吸纳,合理区分艾滋病传播的危险行为和安全行为,切实有效地保护自身健康。
对于家庭而言,家长理应不该把性教育当做“难以启齿”的事情。事实上,在国际有很多国家的性教育经验值得中国学习。例如,荷兰孩子6岁进小学时就已开始接受性教育,父母甚至会在餐桌上和孩子讨论这方面的话题。作为同孩子成长息息相关的父母们,应该主动承担起普及两性知识的责任,而不应该成为阻碍性通识教育推广的阻力。
对于高校而言,应尽快完善性教育的课程体系,制定专门的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在大学的课堂上公开教授“性”知识,此前早已有高校起步探索。如首都师范大学早在1993年就首开性教育课程,作为一门公选课存在至今。而学生对这一课程的态度,也从当初的羞羞答答,发展到目前的科学对待,教室“爆满”甚至已成为这节课的常态。
当然,如果你已经不幸感染艾滋,切记要在高危行为后72小时内服用阻断药物,有95%的预防率。
永远不要觉得艾滋病触不可及,许多感染艾滋的学生群体也是抱有这样的想法才悔不当初。只有当你主动获取更多的性知识,当你有意识地保护自己,才能构筑出阻断艾滋的坚强藩篱。
|